在碎片化新闻媒体特征十分显著的信息时代里,我们对于新闻学科专业的探讨比以往更加丰富,特别是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怀恋愈发强烈。原因离不开两点,一是新闻产品发生了畸变,二是新闻学科面临了危机。这两条线路的组成的新闻工业化流水线载荷工作不正常,直接引发了“学新闻的不做新闻,做新闻的不学新闻”如此学界和业界共鸣。
按照正常的轨迹,应该如我们学科建设所规划的那样,专业为领域服务。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跃性发展和普遍性应用越来越向纵深推进,搜索引擎几乎无死角覆盖历史与当前的媒介信息。由此,“科技是把双刃剑”的论断更加清晰可见;特别是,文化行业的门槛越来越低,从“文人”到“知识分子”,再到互联网时代的“网红”,从伏笔十载到现代文学,再到当前的网络文学,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能够掌握并运用信息。
新闻业的入行门槛更低,以往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生物等学科所长于一身的新闻从业者,在搜索引擎高度便利化的时代里,新闻战线上普遍存在将记忆嫁接电脑或者手机的现象,换句话来讲,把记忆功能租了出去。如旧时报人梁启超、邓拓等人那种敦厚的记忆力至今只剩屈指可数。信手拈来、文气斐然、笔锋常带感情诸如此类的新闻报道几乎灭绝,或者乐观地说成濒临灭绝。
于是,不管是学界还是业界,对“如何做好做强新闻产品”这个问题都绞尽脑汁,同时五十步笑百步,学界是赵括用兵,业界是盲人摸象。然而,因为新闻工业化流水线载荷工作不正常引发的问题,还只是冰山一角,更进一步来说,从“新闻专业主义”被怀念的那天开始,新闻战线上的报刊阵地和广电阵地就已经在渐渐不知如何打好新时代新闻传播这场硬仗了,只是怀恋过去,发出几声“过去那样做比较好”的叹息。
我们要探究的问题,要谈到新闻战线的国家统筹,恐怕谁也说不好。但要从新闻产品的畸变与新闻学科的建设去理解新闻产品正在被重新定义,要先知道后者所言何事。
有观点认为,在互联网媒介生态中最应该变的部分是新闻产品的形式样态与传播模式,其二者将被重新定义,或者已经在被重新定义。如何去理解呢?如果把新闻产品分割成为两条线路,一条是技术,另一条是内容,那就很容易理解。概括来说,媒介技术从纸质版变成电子版,或者说是由形象字变成数码字,这样的媒介技术演变趋势,使得新闻产品的内容部分从平面向立体跨步,但新闻本源依旧没有发生更迭。
但事实是,新闻属性已经越来越成为读者评判或者说根植读者内心以至于影响新闻本源传播力、影响力、号召力、公信力等多方面的重要因素。比如,在一个新闻产品中,其趣味性、价值性、知识性、可读性等新闻属性,往往决定着该新闻产品能否有相当响亮社会效应。因而,在交代新闻事实的时候,如何通过新闻语言表述成为新闻文风的重要依托。
而新闻语言的塑造又将如何确认和判定?众所周知,在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通常出现模棱两可的状况,特别是在非虚构新闻作品里,常常会引发读者形成虚构文学的阅读习惯,进而导致新闻产品的可信度降低,最终“沦为”小说。从这一点来看,在巩固新闻文风和改革新闻语言的重要举措中,不是去强调“非虚构”,而应该通过事实表述去描绘读者非虚构的认知。
这就要涉及在新闻事实呈现上,如何表达的艺术问题。应该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要将一个男人是渣男,有十个人或者一百个人言其为“渣男”,那么,从理论上说,就可以原则上认同一个男人为渣男的观点。但从事实表达上来说,其证据又出现不足的情况。再举一个例子,曹操擒吕布,正在考虑是否将其除掉,刘备献言:“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此为陈述事情,并没有言语要将吕布杀掉,但事实很明白,通过事实去引导曹操自己作出决定。
从新闻学的角度去理解,刘备的事实表述,正事新闻语言,因为他没有加入主观语体,但是却通过事实表述以达到主观目的的效果。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李瑞环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事实证明,如果我们总是把一些负面的事实呈现在大众面前,那么大众就会根据负面事实从而作出负能量的举动,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经常听到低落兴趣的事实,是不会高兴得起来的。
历史的轨迹充分踏明了新闻事实的表述是以正面宣传为主,但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正面的事实去引导正面的判断,而不是用强调的语气去“命令”行为举动。并且,在我们这个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广泛信息并自由作出判断与行动的年代里,“引导”尚且力不从心,更别提“命令”了。
因此,我们回味新闻专业主义,结合实际情况,从正面新闻事实去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是在总结了新闻传播规律之后,提炼出来的新闻产品生产流水线。
当前,新闻产品的制造呈现泛新闻主义色彩,不是情绪化的主观意味太多,就是呆板雕刻的“死人办报”不知变通太多。我们在新闻事实的表述上,通常采用“五个W”的信息采集思路,很多新闻产品在这样的思路下,并未能生产出令人们满意的新闻素材,通常出现怎么做读者都不买账的状况,当我们在寻找其有可能存在的原因,惊奇发现无非是新闻语言出现了问题。
何谓新闻语言?就是与文学语言相对的一种语言形式。准确来说,是一种表达的艺术,常常出现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试图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去执行媒体角度的责任,但到头来发现,人类天然的良知、观念、思维往往使得中立的态度会发生适度的偏移,以至于出现宣传的痕迹非常明显,而乏贬的也会带有主观倾向。严格来讲,在一个新闻作品中,不应该出现记者的主观意识让读者嗅觉得到的常识性错误,但也是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唯一的解释,我们推给政治环境。我们通常认为,政治环境是左右新闻文风改革的重要因素,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原则下,任何文风改革都会面临危机,尝试一种新的报道模式,会出现“有可能出错”的猜想,这使得许多富有创造力的想法通常只会出现在一些政治环境良性较好的区域里,或者说,即便是政治环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我们潜意识里的思维与能力,只会打败自己。
这样一来,为什么南方系的新闻产品长期以来独占中国传媒业鳌头,就很容易理解了。但也有人把它归功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氛围。
新闻产品正在被重新定义,这是一个良好的信号,这意味着新闻技术已经在改写新闻内容,而新闻产品也会随着这两条线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变成在新闻技术对等的情况下,新闻内容的提升即新闻产品的提升。
同时,在县级融媒体中心政策的号召之下,一场继续“走转改”的新闻文风改革将踏步前来。